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每到農曆的七月十五,中元節,也是我們所謂的“鬼節”這天,經常會看見一些人在河邊放河燈,本來就撲朔迷離的中元節,顯得更加的撲朔迷離了。那麽,為什麽人們要選擇在中元節這天來“放河燈”,放河燈究竟代表著什麽意思?能不能隨便放河燈?那麽,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來聊一聊傳統文化中的“放河燈”。
“放河燈”其實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習俗,現在比較多見於清明節和中元節,也就是所謂的“鬼節”,代表的也就是對已逝去親人的一種悼念之情。但是,放河燈如果追溯其源頭的話呢,並不隻有代表“思念”這麽一個意思,而是同時包含很多的祝福在裏麵,並且,放河燈的時間不都是在我們目前常見的清明節和中元節,在農曆的三月三、七夕節、中秋節的時候也是會有放河燈的習俗的。
放河燈的習俗起源很早,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。在原始社會,古代的先民們對天地間的事物認知很有限,並且非常執著地認為“火”是萬物之源,並且把“火”作為崇拜的對象,甚至為其製作圖騰,所以“火”在古代先民的心中,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。“火”代表著溫暖,更代表著戰勝黑暗和寒冷的神靈。
在漁獵時代,人們出海捕魚為了祈求上天賜予“風平浪靜、平平安安”,所以,采用木板或者竹排製作成小船,然後放上祭品,再以彩紙做帆,最後在小船上放上蠟燭,把小船放入水中,任其隨波逐流,目的就是為了向海神祈求自己出海捕魚時可以時平平安安。
再後來,人們為了方便,就直接用紙製作成小船模樣,或者直接製作成燈籠放形狀放入水中。並且在上麵可以寫上一些祝福語或者對未來美好的祝願,也就是有點“漂流瓶”的意思。
隨著宗教文化的日益加重,放河燈這種儀式漸漸地變成了與宗教有關的儀式,並深入人心,比如說:每年農曆七月十五的盂蘭盆會,放河燈就有祭孤魂的意味。
所以,咱們把話說回來,放河燈並不隻是代表對失去親人的思念之意,同時也可以當做“漂流瓶”一樣,寄出自己的祝福。